月亮足跡揭秘,課文原文深度翻譯與課件解析
月亮上的足跡原文
【篇一】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,月亮作為地球的親密伙伴,雖然相隔38萬公里的距離,卻顯得如此遙遠,1969年7月,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、科林斯和奧爾德林,代表全人類,踏上了月球,邁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步伐,為航天事業(yè)樹立了新的里程碑。
在這片浩渺的宇宙中,月亮與地球相隔38萬公里的距離,雖然近在咫尺,卻宛如遙不可及,1969年7月,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、科林斯和奧爾德林乘坐“土星5號”火箭,實現(xiàn)了人類對月球的首次訪問,這一壯舉為航天事業(yè)樹立了新的里程碑。
在距離月球28000公里的引力靜止點上,月亮和地球在這一距離上引力平衡,從飛船上,美麗的月球已遙遙在望,它散發(fā)著迷人的銀光,靜靜地懸在飛船上方,19日晚上9點32分,地面指揮中心發(fā)來呼叫,三位宇航員迅速起身,按照計劃準備登上月球。
如何評價《月亮上的足跡》這篇課文?
地球雖然存在缺陷,但與電視上看到的荒涼景象相比,仍顯得美好,月球一片死寂,沒有與地球相比肩的優(yōu)點,從而形成了與地球的鮮明對比,展現(xiàn)了作者對地球的熱愛?!拔艺J為,我們應該齊心協(xié)力,共同守護這個微小、美麗而又脆弱的星球。”結合已有知識,談談你對安德斯所說這句話的理解。
文章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,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,以及對宇航員的敬佩。
《月亮上的足跡》讀后感600字
【第一篇】《月亮上的足跡》讀后感:愿月球上留下更多人類的足跡,前幾天,我們學習了《月亮上的足跡》一課,人類自古以來就有登上月球的愿望,并因此產(chǎn)生了許多神話傳說,如:嫦娥奔月、吳剛砍樹,他們把月亮當作載體,用無數(shù)的比喻盡情描繪,月球距離地球約38萬公里,遙遠的距離使人類在月球上留下足跡變得異常艱難。
《月亮上的足跡》是2014年人教版初一語文課本課文,作者朱長超,選自《20世紀發(fā)現(xiàn)縱橫談》,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,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,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。
初一語文上冊《月亮上的足跡》,概括寫出登月過程!
《月亮上的足跡》講述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、科林斯和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,以下是登月過程的概括:
1. 飛船發(fā)射升空。
2. 飛船飛越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中和點,向月球進發(fā)。
3. 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,宇航員換乘登月艙。
4. 地面指揮中心呼叫,飛船減速,準備登月。
5. 登月艙平穩(wěn)降落在月球表面。
6. 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,踏上月球。
7. 宇航員在月球表面進行科學探測、采集樣品等活動。
8. 宇航員乘坐登月艙升空,離開月球。
9. 飛船進入地球大氣層,返回地球。